第(2/3)页 要想修炼儒剑,就像她通读佛家道家经典一样,必须精通儒家经典。 而开创了儒教、并且让儒家大道显化的李青,无疑是最好的老师。 李青颔首道:“以德报恩,以直报怨。国师相助之恩,李青自当回报。只要李青空闲,国师随时可以前来寻我。” 见李青答应,大周国师眉头舒展开来。 道:“你儒道有唇枪舌剑之神通,作为回报,若有对剑道上的问题,亦可随时问本座。 此前你借本座舌剑一用,令本座大有感悟。 道剑和释剑皆有巨大的不同之处,不知儒剑的精髓在哪?” 儒释道三剑合一的威力太大了,大周国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及待地想要自行修炼出儒剑。 李青沉吟片刻,回道:“剑是儒家的思想之一,儒家赋予读书人的佩剑于品行。与其他武器相比较,剑被儒家视作君子。 君子之道,学儒以养身,言谈举止和于正道。 君子之道,在于仁和义,明仁则立身于世,明义虽千万人吾往矣。 君子之道,进可为官治国,退可独善其身。 一如剑本身,刚正不阿,宁为寸寸碎,不可绕指柔。 出则堂堂正正一往无前,收则藏器于身伺机而动。 这是我所理解的儒家之剑。” 李青以品行来形容剑,将儒剑视作君子。 让大周国师听了大为触动。 这般新奇的说法,她却是从未听过。 又觉得十分有道理,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新的领域、新的世界。 她郑重地向李青施了一礼,道:“感谢不吝指教!” 这时,一旁的金庭山掌教陆淳阳开口了。 “小友,贫道金庭山掌教。道儒一脉相承,本是一家。小友哪日得空,可来金庭山一叙。贫道定扫榻相迎。” 陆淳阳的师父,为还因果,曾协助佛教阻止孔圣显化儒家大道。 与儒家算是结下了死仇。 他今日前来相助,是为了人道昌盛。 只有各大教派鼎盛发展,人道才能大兴,才不会受到妖族的威胁。 如今亲自邀请李青去金庭山,则是儒教大兴已成必然,想要了结道教和儒教之间的因果恩怨。 即便无法了结两教恩怨,天下道门那么多,也不能让儒教把怒火单单发泄在金庭山上。 李青有志熔百家于一炉,道家和佛家,自然也在范围之内。 于是轻轻点头,道:“他日我周游列国教化天下,定会去金庭山寻道长一叙。” 陆淳阳心中微微一震,没想到李青竟然有如此志向,竟然要效仿孔子周游列国。 不过一想到李青毕竟是让儒家大道显化之人,又是儒教开创者。 效仿孔子并无不可。 他脸上露出一个笑容,“贫道期待小友到来的那一日,告辞。” 说罢,冯虚御风,飞身而去。 大周国师又请教了李青几个有关于儒道上的问题后,也飘身离去。 李青出皇宫,回到家中之后,便开始整理脑海中有关于道教和佛教的思想。 尤其是这个世界所没有的佛道两教思想。 他必须以最充分的准备,来面临七天之后的三教论道。 …… 时间一晃,七天转瞬即逝。 三教论道,胜者为国教。 这道圣旨传出去,立马引起了佛道两教的高度重视。 道统传承,信徒数量,永远是任何教派最核心也是最重视的所在。 自从人皇开创的黄金盛世崩塌之后,道佛崛起。 道佛两教无数年来,都在互相斗争,拼命地传教,争夺信徒。 人族七国,琉璃国是彻头彻尾的佛国。 永国国教为道教,庆国国教为佛教。 剩下的乾国,离国,凉国,周国,都没有立国教。 如今大周要立国教,哪能不让佛门和道门动心? 甚至佛门即便在知道李青扬言灭佛的情况下,或许三教论道当中有陷阱,依旧义无反顾的要去参加。 一旦争下大周国教,佛门将更胜道门一筹,佛门气运将再上一层楼。 而道门原本就被佛门压了一些,也想借此机会,把局势搬回来。 这七天时间,大周的道佛两教,都在紧急的物色人选,要派出最杰出的代表,去参加三教论道。 最终,道教派出了司天监监正陆乘洵。 而佛教则派出了大觉寺最具灵慧,被称为“悬解圆照第一”的慧秀大师。 三教论道,经过朝廷的有意宣传,吸引了无数百姓的目光。 谁都想知道,最终哪个教派能够取胜,成为大周国教。 论道地点青云山,从山上到山下,已经被闻讯而来之人围了个水泄不通。 读书人支持儒教。 佛教徒支持佛教。 信奉道教的支持道教。 三方的支持者,全都满怀期盼。 青云山上,高达数十丈的青云阁高耸入云。 站在阁楼顶端,可观云雾缭绕之盛景,可观泾江蜿蜒千里的壮阔,更可俯瞰整个盛京的繁华。 李青,陆乘洵,慧秀三人,登顶青云阁。 于青云阁之巅,进行三教论道。 天符帝命人在青云阁之巅,铭刻传音留影之阵法。 可将三人论道的场景,完整地展现在所有前来青云山听道之人眼中。 论道时间未到,青云山上的围观之人就已经开始激烈地议论了起来。 “要开始了,三教论道,这种场面可真是少见。” “你们认为谁能获胜啊?” “陆乘洵据说是金庭山掌教的亲传弟子,道法非常精深,恐怕他获胜的概率很大。” “不错,慧秀大师和李御史毕竟都只有二十来岁。与陆乘洵相比,太过于年轻了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