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(三)-《宰执天下》

    第三更,求红票,收藏。今天才现,这一卷的卷名竟然nong错了。初六之卷写成了六二之卷,真是糊涂了。】

    因为这一番议论,这顿饭吃了不短的时间。饭后,韩冈自张戬家告辞出来。正巧听着更鼓咚咚咚响了几下,敲了初更二刻的点。按后世的算法,应是过了九点的样子。若是在秦州,不论是城里城外,此时早就是一片黑了,看着星月光,听着野猫叫,除了更夫和巡城,再无一点人气。但在不夜的东京城,现在才是刚刚开始热闹的时候。

    甜水巷一带是开封城东的闹市区,别的不说,单是xiao甜水巷的近百妓馆,每天夜中都能招来数千名寻芳之客。更别提附近林立的酒楼、店铺。

    街市上灯火通明,亮如白昼,人如chao涌,声如鼎沸。悠悠乐声自xiao甜水巷中飘出,丝竹如缕,不绝于耳。转头向巷内看了一看,就见着一盏盏灯笼高挂,mén头下,人影憧憧。就在这一瞥之间,就不断有人擦身而过,急急的走进巷中。

    不少嫖客们都是租了马赶过来的,而初更时分,总是来的人多,去的人少,这让韩冈租马变得方便了许多。

    骑在马上,有一搭没一搭与租马人说着闲话,一边看着周围热闹非凡的街市。吃饭的,逛街的,做xiao买卖的,满眼皆是人群。

    即便这些天来天天晚上都能看到,但每一次看到东京丰富多彩的夜生活,韩冈心中总忍不住一阵感慨。即便是千年之后,夜sè能比得上东京城的,也不过是一些一线的大城市,或是普通城市市中心最为繁华的几条街道。

    抬起头。天就别想大宋天子能dong烛千里,明察秋毫。一旦赵顼真的信了,王韶决没有好下场,自己也要跟着倒霉。

    不过只要赵顼耳边的大合唱中有了一点杂音,那就完全不同了。王韶是赵顼亲自提拔起来的,他的《平戎策也是先递到赵顼面前,赵顼看好此策,才jiao给王安石的。赵顼本身,也是期待着王韶能够成功。

    从人xing来讲,皇帝不可能喜欢听到有人说开拓河湟这项战略的坏话。人总是听到自己想听的,相信自己想相信的。如果在一面倒的攻击王韶的声音中,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,那么赵顼就会犹豫,便不会立刻作出决断,肯定会再派亲信去秦州确认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王韶便有了缓冲的时间,对于窦舜卿和李师中的谎言,他就可以从容的上章自辩。身为天子耳目,秦凤走马承受刘希奭必然被征询意见,不出意外应该也会为王韶说句话。一旦两方打起嘴仗,就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吵出个结果。一旦拖到王安石出来视事,此番风bo必然迎刃而解。

    所以就要看程颢和张戬了,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越派系之争,为王韶争取一下时间。韩冈轻轻敲着马鞍,指尖弹在皮革上,出哒哒的声响。租马人识趣的住了嘴,知道租他马的xiao官人正在想事情。轻抖马缰,走到前面去领路。

    韩冈对程颢和张戬的人品还算放心。以他这些天来对两人xing格的了解,相信他们不会昧着良心去附和窦舜卿的说法。即便他们不会支持王韶,但秉着公心、执中而论却没有问题,而王韶也只需要朝廷派人去秦州公正的测量田地,让事实可以说话。

    说起来,反变法派虽然对均输、青苗都是众口一词的反对。但实际上王安石的反对者们却是分作两类,一类是利益之争,一类则是理念之争,并不能hun而一谈。

    利益之争,来自于身家利益被侵害的阶层,主要是拥有大量产业的士大夫、宗室还有京中豪商。青苗贷伤了他们放贷的收入,又影响到他们兼并土地,均输法让京城豪商——主要是各家行会的行——无法再通过垄断入京商路来谋利,所以他们对青苗法和均输法皆深恶痛绝。

    而理念之争,就是那些真心认为与民争利是不对的儒生们。他们认为与民争利有失朝廷体面,青苗贷应该贷,可不该收取利息,至少也得少收利息。这类人人数不多,但各个都有甚有名望。张戬和程颢都是其中一分子,甚至包括张载也是这般想的。

    对于此,韩冈并不惊讶。张载是儒学宗师,又jing通兵事,天文地理并有涉猎,但不代表他jing于财计和治国。当年张载和众弟子们还正儿八经的讨论要如何恢复周时的井田制,以抑制如今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,韩冈的前身当时也在场,还听得眉飞sè舞。而程颢程颐虽然与张载学派有别,观点相异,但也是一般的把周制利益之争是没法调和的,他不可能指望文彦博、吕公弼他们会为王安石所赞赏的河湟拓边说好话,因为这件事不可能给他们任何利益,反而会让王安石的地位更加稳固。相反地,张戬、程颢却能用道理加以说服。

    君子喻于义,xiao人喻于利。

    韩冈轻笑了起来,这个道理,圣人说得还真没错。

    没在路上耽搁,韩冈和李xiao六主仆二人很快就回到驿馆。

    刚进mén,驿丞迎了上来,一阵点头哈腰,堆成一朵hua的讨好笑容:“韩官人回来啦?可吃过了没有?要不要xiao人吩咐厨房一声?”

    韩冈讶异地看了他一眼,这一位城南驿中的主事,几天来对自己虽然是恭谨没错,但从无今夜这般卑躬屈膝。前面他从流内铨回来,正式得了官身,也不见他有何异样。而看看周围,坐在厅中的一众官人们投过来的眼神,也是又羡又妒。

    “可有人来访?”韩冈只想到这个理由。

    驿丞点点头,递过两张名帖,“一个是王大参的,一个则是一位章老员外亲自送来的。”

    王大参?!韩冈心中一动,接过名帖一看,头一张的书款果然是王安石。参知政事的名帖拿在手中,也难怪城南驿的驿丞一脸的恭敬,左右赔着xiao心。

    另一张则是章俞,看来他的那支慢吞吞的车队终于到了东京。进京的官员多是住在城南驿,章俞能找过来也是理所当然。